广东汕头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模板系统构造与施工工艺解析
来源:河南豫哲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发表日期:2025-08-18
移动模架模板系统是桥梁现浇施工的核心成型装置,其设计直接决定混凝土结构的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。根据桥梁类型与施工需求,模板系统主要由底模、侧模、内模及配套调节装置组成,通过模块化设计与精细化工艺实现高效施工。
一、底模系统:荷载传递的刚性基础
底模作为混凝土梁体的直接承载面,通常采用 Q345B 钢板焊接而成,厚度 12-16mm,内部设置纵横向加劲肋增强刚度。例如,滨州乐安黄河大桥 52 米跨度模架的底模采用 14mm 厚钢板,通过液压油缸与支撑系统连接,实现 ±300mm 竖向调节。底模拼装时,相邻板块间采用螺栓连接,接缝处嵌入 15×10mm 闭孔橡胶条,配合高强螺栓分次预紧(扭矩 200-250N・m),确保接缝间隙≤1mm。底模前端设置圆弧形导滑段,半径 1.5-2.0 米,便于过孔时平顺滑移。
二、侧模系统:液压驱动的精准成型
侧模采用箱型钢结构,通过液压油缸与主梁牛腿连接,实现 ±150mm 横向微调。例如,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箱涵模架的侧模通过侧向液压油缸控制开合,拆模时同步收缩脱模,避免损伤混凝土棱角。侧模面板采用 8-10mm 钢板,背面焊接槽钢背楞,间距 300-500mm,确保混凝土侧压力下变形≤L/1000。侧模顶部设置工作平台,集成附着式振捣器,间距 2-3 米,通过变频控制器实现分层振捣。
三、内模系统:灵活适配的空间架构
箱梁内模分为刚性与柔性两种形式:
刚性内模:采用拆装式组合钢模板,通过丝杠支架支撑,适用于大跨度箱梁。例如,甬台温下行式模架的内模由 3 节钢模板拼装,通过顶托调节高度,拆模时逐段拆卸。
柔性内模:采用橡胶气囊或折叠式钢模,充气或收缩后形成空腔。如某地铁项目使用 φ1.2 米橡胶气囊内模,充气压力 0.03-0.05MPa,混凝土初凝后放气抽出,周转率达 80 次以上。内模顶部预留 φ150mm 注浆孔,浇筑时通过泵送混凝土填充腹板与顶板间隙。
四、支撑与调节装置
模板系统通过多级液压油缸与丝杠实现三维调节:
竖向调节:底模采用液压千斤顶,单缸承载能力≥50 吨,配合电子水准仪实时监测标高,精度 ±1mm。
横向调节:侧模通过双作用油缸同步驱动,行程 ±200mm,位移传感器反馈控制偏差≤2mm。
纵向定位:导梁前端设置激光对中仪,配合轨道齿条实现模架整体纵移,速度 0.5-1.0m/min。
五、接缝处理与质量控制
模板接缝采用 “材料密封 + 机械紧固” 双重保障:
密封材料:拼接面粘贴 10×15mm 闭孔泡沫橡胶条,压缩永久变形≤30%,阻断水泥浆渗漏。
机械连接:相邻模板通过 M20 高强螺栓紧固,分 2-3 次预紧至设计扭矩,转角处增设加密螺栓增强刚度。
过程监测:浇筑前采用塞尺检查接缝间隙(≤1mm),浇筑中安排专人巡查,发现漏浆立即用速凝砂浆嵌堵。
六、工程实践与技术要点
滨州乐安黄河大桥 52 米跨度模架采用整体式底模,通过液压同步行走系统实现毫米级调平,单跨施工周期缩短至 25 天。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创新分离式模板系统,上部分承担钢筋绑扎与浇筑,下部分通过钢轨与液压装置实现角度调节,工效提升一倍。施工中需重点控制:①模板拼装后进行预压试验,消除非弹性变形;②混凝土浇筑采用 “分层布料 + 对称振捣”,避免侧压力失衡;③脱模时间根据同条件试块强度确定,箱梁内模需待混凝土强度达 75% 后方可拆除。
移动模架模板系统通过材料优化、智能调控与精细化工艺,在保障结构品质的同时显著提升施工效率,其模块化设计与快速拆装特性为各类桥梁工程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。